註:馬斯克收購推特,就像一部肥皂劇,劇情來回反轉。今年4月14日,馬斯克正式向推特發出440億美元的收購要約;到了7月8日,馬斯克又宣佈他將終止440億美元收購推特的計劃;當地時間10月4日,美國證交會公佈的文件顯示,馬斯克正推進以每股54.20美元的原價收購推特公司。
今天最新消息:馬斯克已完成以440億美元將推特私有化的交易,並已掌管公司,馬斯克收購推特計劃終於迎來了大結局。但本文並不想探討“推特到底值多少錢?”而是提供一些另類視角的思考。在進行商業分析時,我們總是問自己:還有沒有其他視角?
友情提示: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馬斯克收購推特的細節,我們先推薦以下兩篇文章:
科技觀察者“叭叭嗚”的newsletter《馬斯克為什麼收購推特?又將如何變革社交媒體》;
公眾號“海外獨角獸”的《重新談價?財團參與 Twitter 私有化的投資邏輯是什麼》。
一、要點前瞻
油車主要依靠經銷商線下開店,畢竟供需雙方需要找到彼此。4S是指整車銷售、零配件、售後服務、信息反饋。(Sale, Spare Part, Service, Survey)電車主要依靠線上傳遞品牌和車輛信息,線下更多是服務和活動。
經銷改為直銷,為汽車品牌節約了大量線下的成本費用和支付給經銷商的利益(屬於傳播環節的成本),導致凈利率的提升幅度是驚人的。有多驚人?幾乎翻番!
特斯拉公司是一個奇葩,幾乎所有的宣傳工作都是創始人馬斯克通過推特來完成的。如果把傳播環節節約的成本 x 特斯拉現在及未來的銷量,推特就是一家線上4S店,它的估值對馬斯克來說非常值錢。事實上,不是值不值錢的問題,如果馬斯克被推特封掉,那麼特斯拉的網絡效應會受到巨大打擊。
站在2030年2000萬輛銷售量面前,440億美元支出已經顯得微不足道。想一想:美東汽車從寶馬、奧迪身上賺了多少錢?又或者馬斯克和特斯拉的推特賬號都被禁言了,損失又該是多大?
推特對於多數商業主體的使用價值並不高,他們還可以在Facebook、Instagram上投廣告,但對於馬斯克不是。我個人覺得,馬斯克開的價格對老股東來說很好,他們賺了;對馬斯克自己也很好,賺了,也更安全了。這是一次雙贏的收購。(以上是模擬馬斯克收購推特的分析,也許不是他的主要動機,但肯定是他會考慮的重要邏輯之一)
二、直播筆記
一家傳統企業特別是工業企業的經濟循環是這樣的:企業經營得好,先有了現金流,然後利潤越來越高,然後上市,利潤的增長轉化為市值的增長。這符合傳統經濟學的理念“一個人的收入來自另一個人的支出”,我們暫且稱之為“經濟舊循環”。
互聯網企業的“經濟新循環”則與之不同。我們知道很多互聯網服務是免費的,現金流不怎麼掙錢,利潤是虧損的,但市值並不低。
那麼,互聯網企業犧牲了商業價值, 獲得金融價值補償的原因是什麼?以推特為例,被馬斯克以440億美元收購,是否拿到了匹配的金融價值?
互聯網企業肯定是服務了某些大眾,不論是To B還是To C。還有一群人對企業感興趣,比如戰略投資人或者對控制權有興趣的人,他們希望能夠發揮一些別的用途。
如果推特、微博在國內A股上市,估值肯定不高,因為這種願意以金融價值補貼商業價值的遊戲,隻有在一個層次豐富、體系復雜的商業和資本的環境下才有可能發生,在那裡會有更多“別有用心的人”,他們不單單隻看重商業價值。
對於馬斯克而言,為什麼推特很重要?我們來算一筆賬。特斯拉的毛利率能做到30%,凈利率長期能到20%,這是很高的水平。世界上很多老牌車企比如豐田、大眾、通用以及往上的豪華車、保時捷和法拉利等品牌都做不到20%的凈利率。
這些廠商的凈利率被什麼拖累了呢?第一,制造成本;第二,傳播成本。
在福特T型車剛剛問世的時候,毛利率也很高。汽車的開發成本極其巨大,如果有多個車型、多款平台,這些開發成本就要分攤到將來的每一輛車身上。
這些汽車巨頭為什麼不簡化車型和平台,追求極致的規模效應?他們可不傻,因為在想要增加銷售的時候,汽車並沒有太大的技術進步,於是玩了一個“新市場老產品”的遊戲,去捕捉更多的用戶需求。有人希望空間更大,於是有了SUV、面包車;有人就是要小車開著玩,於是有了“小鋼炮”,這兩種車型是不可能共用一個開發平台的。於是汽車的開發成本越來越高。
在十幾年前,大眾和豐田終於下了很大的決心,基於一個通用型的平台來開發多種車型,盡量節約單位的開發成本。
把車造出來以後,如何找到匹配汽車的客戶也很不容易。汽車傳統上的銷售方式主要是分銷代理,本質上是一To B的貿易關系,廠商先收經銷商的錢,經銷商再跟客戶收錢。
分銷商能賺到多少錢呢?港股市場有一家上市公司叫美東汽車,主營業務就是在二三四線城市開門店賣豪華車,賣那些供不應求的車型,也會挑著賣保時捷、雷克薩斯、寶馬等品牌。美東汽車在2021年的收入能達到27億元,凈利潤有12億元。我們經常說“萬能公式”(詳見:《萬能公式:從線下超市到線上電商,價值鏈有何變化?》),汽車廠商支付給分銷商們的利潤就是一種“傳播成本”。
馬斯克怎樣降低制造成本和傳播成本的?第一點,簡化車型。但有可能沒有很多人願意買千篇一律的車。請回想當初的蘋果手機,為什麼男女老少選擇壓抑內心的需求去買所有人用的一樣的東西?
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當技術進步的威力很大的時候,人們願意放棄對產品個性化需求的追求。當初我坐在Model 3的車裡面就在想——這是這個時代的車嗎?這內飾也沒比我當年開過的富康、捷達要好到哪裡去吧。
特斯拉一定要有技術進步才可能讓人們“削足就履”、放棄個性化的需求,接受一輛通用型的車子。進而就會形成一個優勢,即一個平台和一個車型。每輛車平攤下來的資本支出的比重就會很低,車子的毛利率就高。
第二點,廢除分銷商。直銷和分銷差異在於對凈利率的影響是驚人的。
特斯拉去年賣了93.6萬輛,銷售額為441.25億美元。往低了說,假設分銷能拿走5%。到了2030年,特斯拉的戰略目標是賣2000萬輛,這5%該值多少錢?
對於傳統的汽車巨頭來說,推特不過是可以用來傳播的平台之一,但馬斯克本人是推特上的意見領袖。一方面福特汽車一直得到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支持,另一方面有多家電動車正在崛起。馬斯克除了特斯拉以外還有很多其他幾門生意,如果馬斯克的推特被封……
這個世界上有實力收購和最需要推特的人隻有馬斯克。推特幫助馬斯克獲得了巨大的商業價值,但並未得到補償,就應該是馬斯克來付錢。
搞笑的是,在馬斯克之前根本沒有人願意收購推特。推特用戶增長停滯,別人都看不上,隻有馬斯克看上了。
我們上面說的“萬能公式”包括3個環節:資源、制造和傳播。
長期來看,資源和制造隻能在一段時間裡得到優化,汽車註定是一個邊際遞減的行業。電車和油車的資源環節沒有本質區別,都是從地球開采礦物;制造環節也許可以通過一體化車身、超級工廠或刀片電池來降低成本。比亞迪痛下決心不再生產燃油車,其實它賺了,因為它的車型和平台收窄了,將會釋放巨大的規模效應。
新的廠商還能改變什麼?就是傳播環節。因此,直銷和分銷才是電車時代和油車時代最大的差異。
再算一遍,馬斯克買推特其實是便宜的。美股的FAANG都是互聯網公司,通過硬件或軟件就能觸達大量的用戶。特斯拉是賣車的,車就不容易觸達用戶。蘋果是FAANG當中偏硬科技的公司,但是它有自己的iOS系統,廣告和推送悄無聲息、無所不在,哪裡還需要推特?
保時捷和法拉利也不是直銷的,越貴的車越難做直銷。因為找到那些有錢人太難了。就像茅台再怎麼提高直銷比例,也肯定離不開經銷商。
馬斯克是汽車行業的的顛覆者,如果不是他在商業模式或者“萬能公式”的傳播環節上進行改造,那麼推特對他而言根本就沒那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