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怎麼也沒想到,首頁的人能為高鐵上要不要賣衛生巾吵起來。
事情是這麼一個熱搜:
說有個女孩在高鐵上突然來月經了。
因為月經提前了五天,沒有隨身準備衛生巾,於是問乘務員高鐵上賣不賣衛生巾。乘務員表示雖然已經遇到很多女生有這種情況,但至今從來沒有賣過。
雖然最後乘務員還是給女孩找到了一個衛生巾,幫她解決了問題,但女孩覺得既然這麼多人都有這個需求,高鐵應該考慮售賣衛生巾,於是發了這麼一個帖子:
這是挺正常一事,也是挺正常一建議對吧,沒想到因為這帖子,一大堆人開始批判這位女生。
一會說這是按鬧分配:
一會說這是巨嬰:
然後說這是給社會添麻煩:
說這是霸權主義:
表示這是特權:
還有人引申開來,說“一步讓,步步讓”,“接下來她們要說買不到自己的牌子了”。
這還是在微博,同一個話題在知乎更是收到各種冷嘲熱諷了。
有高贊答案直接給這事定性,覺得這是在“搞運動”。
並表示“沒帶姨媽巾你找人借不就行了,誰也不會舍不得借你啊。”
???
二
看了這麼多,我又倒回去看了看原博主發的帖:
我懷疑自己的理解能力是不是有點跟不上時代了,我橫看豎看怎麼都沒法從這個帖子裡看出上面那麼多層意思來。
這不就是最普通最合理的一個建議嗎。
女孩大姨媽提前了沒帶衛生巾——這很正常,相信很多女孩都遇到過。
女孩沒帶衛生巾想要買衛生巾——這也很正常,很多人就是不好意思借,都是希望買。
女孩發現高鐵上沒有衛生巾賣,並得知很多人都有同樣的問題,於是上網發帖提出建議——這也沒問題啊,上網發帖也是反饋意見的渠道之一啊,更別說她也打了服務電話反映這件事。
這麼普通的一個建議,咋就被解讀出那麼多意思呢?
有人說:
賣啥不賣啥都是基於商業利益考量,鐵路公司不能強迫乘客買,乘客也不能強迫鐵路公司賣。
這是實話。但其實我們的高鐵服務也是在一步步進化的。
比如最早高鐵上隻有難吃的盒飯賣,很多人吐槽:
於是高鐵聽取建議,大家吐槽多了,高鐵發現大家有用餐的需求。現在高鐵上甚至可以叫外賣,列車到站時給你送上來。
再比如有些人反饋時間長的高鐵上很無聊,如果能像飛機那樣提供一個屏幕看電影電視劇就好了。
於是現在復興號智能動車組的商務座不但有無線充電:
而且座位前面還有一個賊高級的屏幕,裡面能看的電影電視劇特別多:
座位也可以像飛機商務艙一樣調成一張床,可以完全躺下來:
而且現在高鐵上賣的東西也越來越多。
除了礦泉水以外,經過的餐車還會賣水果、賣高鐵模型。之前高鐵甚至和青島啤酒搞了一個“高鐵啤酒節”,一邊坐高鐵,一邊給人推銷啤酒。等等等等。
你說衛生巾買的人少,屬於低頻消費。但中國有一半人都是女士,就算隻有1%的女士需要臨時買衛生巾,賣出去的也絕對比高鐵模型多。
你說衛生巾過期了都賣不出去。但未開封的衛生巾保質期長達3~5年,遠比生鮮水果來得長。高鐵上那些水果更可能到了過期也賣不出去。
現在乘客建議的是售賣衛生巾,又不是要免費提供衛生巾。
高鐵賣衛生巾能賺錢,也讓高鐵乘坐體驗更好,更人性化,名聲更好。乘客多了一個選擇,不至於在高鐵上忘帶衛生巾得四處找人借。這種雙贏的方案,到底有啥不能提的?
三
魯迅寫過這樣一段話: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
你說開頭那位女士,如果提的建議是“高鐵免費提供衛生巾”,會不會反對的人就會建議說“那還不如售賣衛生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