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醫療組
作者丨陳廣晶,蘇北佛樓蜜
題圖丨視覺中國
今天,8月19日,一年一度的中國醫師節,是全國白衣天使們的節日,但今年,神聖的一天因為一次事件的發酵,被蒙上一層灰色印記。
8月18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發佈公告,關於網傳其醫生劉翔峰有關問題的情況進行說明。經初步調查,劉翔峰在醫療過程中存在不規范行為,被免職,醫院將展開進一步調查。這一消息火速登上微博熱搜榜。
剛看到這一新聞,你或許會一頭霧水,一個醫生的“不規范行為”何以會發酵成如此劇烈的輿論場。但網絡記憶早已在2020年12月就開始被記錄。
那時,一篇帖子悄然上線知乎,當時的人們或許並不知道知道,兩年後,我們能從其中看出醫者仁心中的“惡”。
打開這一提問,如今已經有532個答案,每一個都記錄著湘雅二醫院急診外科/普外科劉翔峰在行醫過程中令人毛骨悚然的“騷操作”,為了金錢,無所不用其極,不擇手段。人性之惡,罄竹難書。
沒病?好的,劉教授編一個
劉教授的操作,在不了解之前你會充滿好奇,了解之後你會匪夷所思,從網友曝光的內容來看,包括但不限於:
1、切正常的人腸管“邀功”。機器人做不完全性腸梗阻,開進去找不到梗阻段,就把正常腸管切下來給家屬看。
2、有異物就按腫瘤治療。隻要找他看病,稍微有點異物傾向,不管是不是腫瘤,一律按腫瘤處理,先做化療;化療時大量使用藥物,以此多收取費用。
3、手術台上賣藥。
4、用病人的血換耗材。
5、對已無手術指征(即,手術治療目前不是疾病治療的最佳方法,在沒有手術指征的前提下,一般會選擇將內科治療為主要手段)的病人施以數十萬的高額治療,並給病人使用巨量的高額化療藥。
6,獲取其他患者的血液,在手術過程中塗在自己的衣服上,來彰顯手術的困難以及自己的辛苦,同時,也不會忘記獅子大開口,謊稱患者需要止血,讓家屬購買價格高昂的止血藥。
在此基礎上,經過網友的不斷追問,醫院才終於出面,發佈了上述聲明。
被曝光的僅此而已,讓我們不禁開始推測,那些沒有出來公佈該醫生惡行的患者還有多少個?這一系列惡性行徑,仿佛大洋上的冰山,我們隻能窺測一角,水下寒冰還有多深,我們從表面上觀察根本不得而知。
我們與惡的距離,因為曝光而縮短。同時,網友們也開始提出疑問——湖南湘雅二院,盛名在外的三甲醫院,為什麼會對醫生的管理和監督如此松懈?那些抱著一絲希望,希望在身患疾病時在名院名醫找到生的希望的患者,被“好醫院”的光環籠罩,殊不知,光環背後,還有這般污穢的陰暗角落。
醫院怎麼了,部分醫生又為何會這樣?未來我們又能相信這些所謂的“光環”嗎?發生此類情況,到底源於醫生個人的人性之惡,還是醫院的無視和失察?
臨床診療不是“法外”之地
根據湘雅二院昨天發佈公告,劉翔峰已經被免去湖南省創傷急救中心副主任職務、其處方權和手術權限都被收回了。
醫院的初步結果也證實,他確實在醫療過程中存在不規范的行為。具體到什麼程度、涉及哪些不規范行為,都有待湘雅二院的進一步調查。
這樣的結果背後,醫院、醫生、患者,甚至醫保、企業都蒙受了損失。
而在劉翔峰的案例中,除了對個人醫德問題的批判,現代醫院如何做好醫療質量管理,也同樣值得反思。
“至少醫院的三級查房制度執行不到位。”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專家告訴。
事實上,盡管醫療行為具有很高的信息不對稱性,患者並不能準確描述自己遭遇的誤診等問題,甚至很難知道診斷失誤或處置不當等問題,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醫生可以在診療過程中恣意妄為。對醫療質量管控,中國醫療體系早就建立一整套制度。
圖片來自《中國醫院管理》
在國務院發佈的三級醫院考核方案中,醫療質量也被放在最首要的位置上。
具體到醫院,根據國家衛生主管部門發佈,2016年11月1日開始施行的《醫療質量管理辦法》,醫院主要負責人是該院醫療質量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各個科室的負責人也都要為本科室的醫療質量負責。此外醫院還要設立專門的醫療質量管理部門。
核心的保障制度就包括了三級查房制度,以及疑難雜癥討論制度、急危重患者搶救制度、術前討論制度、病歷管理制度等至少18項制度,對手術安全、合理用藥、臨床用血等都有嚴格規定。
盡管還有一些爭議,三級查房制度普遍被認為是保障醫療質量的核心制度。
“我們先不推測這位劉大夫是出於惡意這麼做,即便是因為醫生個人水平問題,出現低級失誤,也是不應該的。”前述業內專家告訴。三級查房制度既可以避免醫生“單打獨鬥”增加風險,也有助於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簡單來說,三級查房制度要求主管的住院醫師每天至少查房1次,一般是2次甚至更多。上級醫生,包括主治醫生、科主任、(副)主任醫師每周至少查房1到2次。
查房過程中,由主管的醫生匯報患者當前病情、並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等,上級醫生根據情況做出必要的檢查、分析病情並明確下一步診療意見。
按照這項制度,上級醫生是要審核醫囑、病歷的,發現缺陷、錯誤的時候都要及時指導、糾正。
“即便是急診,病人來的時候正在大出血或者骨折了,需要馬上處置,來不及匯報,也需要事後電話匯報。”前述業內專家向表示,如果這個人經常出現問題,上級醫生早就應該意識到了。
難,但是不應該放棄
即便是三級查房制度執行不到位,未做到逐級負責,醫院還有“病案管理制度”,患者出院後質量監控部門也有機會在常規的定期抽查、評估病歷過程中發現問題。
在網上流傳甚廣的一個案例中,一位患者被劉翔峰誤診切除了胰臟和脾臟,但事後確診並沒有患腫瘤。由於切除器官,也給患者造成了無窮無盡的麻煩。
“化驗是不能確診腫瘤的,必須得取到病理組織,用顯微鏡看到腫瘤細胞才能確診,這是腫瘤診斷的依據。”有臨床腫瘤專家向表示。
這意味著,如果這名患者家屬反應的情況屬實,那麼這個診療過程是有明顯而“超級低級”的錯誤的,而且也並不難發現,隻要對比診斷和病理結果就可以了。
“病理是醫療界的法官。”行業人士向進一步指出,甚至有些醫生是不見病理結果,不做手術的。
病理也就是發病的原理。一般手術後,切下來的人體組織都會被送去做病理檢查,其結果可以驗證醫生的判斷。病理結果和每個患者的診療過程都會納入病歷,這些病案或者說是病歷,最終要接受醫療質量管理部門的“審判”。
“如果病理結果顯示不是腫瘤,還按照腫瘤來診斷,進行化療、放療,那就是診斷與病理不相符”前述業內專家告訴行,因為癌癥是復雜的疾病,偶爾出現誤判的情況也並不是不可能,但是病歷交到醫院,“質控”部門會發現問題,並按照程序予以處理、糾正。
篡改病歷等行為是違法的,甚至可能承擔刑事責任。
最新全國衛生健康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全國診療人次84.7億人,住院2.47億人。像湘雅二院這樣的大三甲每年的手術量都很大——根據醫學界“2020年中國綜合醫院手術量排行榜”該院手術量達到8.9萬台,手術量最高的達到35萬台。
如此龐大的基數下,即便是小概率的失誤,也會影響相當數量的患者,具體到家庭和個人,都可能是無法承受的傷害。
而對於醫院來說,面對數量龐大的病歷,如何科學監控,及時發現問題、確保醫療服務質量持續提高,不會出現“低級”的錯誤,也確實是一個艱巨的挑戰。
為此,近年來,從國家層面到各大醫院都在嘗試信息化破局的可能性。
比如《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所刊的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幾位專家的撰文,已有醫院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可以針對已發生醫療質量問題、質量控制薄弱的環節、高危領域等提出分級預警,起到早發現、提前幹預安全隱患的作用。
當然這同樣是一個巨大挑戰。
在醫改持續推進下,衛生主管們主導的合理用藥,醫保部門倒逼進行的支付方式改革等新政,也都在引導醫院摒棄以往依靠藥品、耗材的發展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提高診療效率都是重要的內容,中國醫療水平也在提升中。
權威期刊《柳葉刀》曾對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醫療質量和可及性進行排名,結果顯示:1990年至2016年間,中國的排名上升最快、進步最大——從第110名提高到了第48名。
隨著新技術手段的加入和制度的不斷完善,但願類似湘雅二院劉翔峰式的劇情可以不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