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數據不代表經濟狀態,印度經濟發展應當更可持續
《鳳凰大參考》:我們先聚焦印度經濟數據,此次印度的GDP指標可謂非常亮眼,超越英國躍居第五。能夠實現如此高速的增長,您認為這其中有哪些關鍵因素?
樓春豪:實際上印度的GDP超過英國,是過去幾年國際機構普遍預測到的結果,因為印度在主要經濟體中增速一直保持得不錯,超過英國隻是一個時間問題。但是確實這次大家沒有預料到會來得如此之快。
我認為有幾個原因。首先,GDP的對比無非就是此消彼長的問題。“此消”就是指,英國的經濟正在減速,包括英鎊對印度盧比今年以來差不多貶值了9%到10%。這一次印度公佈的名義GDP超過英國,這當然受到通脹、貨幣等各方面的影響,這是一個“此消”的問題。
另一個就是“彼長”。確實從去年到今年印度自身經濟增速不錯,前段時間大家也預測,可能它是在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一個增速超過兩位數的。今年4~6月份它的GDP增長非常快,達到了13.5%。
所以我認為總的概括就是此消彼長,這既有一些技術性的原因,也有一些長期因素,反映了國際形勢上的“東升西降”和印度長期的經濟增長潛力動能等問題。
《鳳凰大參考》:那麼接下來說說長期方面,印度總理莫迪在今年8月15日的獨立日演講中提到了,在2047年獨立一百年之際,讓印度成為發達國家的願景,部分印度官員和學者也在展望更宏偉的目標。您如何評價印度經濟在接下來增長中的可持續性?印度經濟下一步還會向前沖嗎?
樓春豪:莫迪的話確實在印度國內引起了熱議和提振。英國是印度的前殖民宗主國,莫迪在這次獨立講話裡提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呼籲印度國民拋棄這種被殖民被奴役的意識,所以我認為這個數據來得恰逢其時,對於莫迪總理過去幾年一直在宣揚的“印度夢”也起到了提升的作用。
但是夢想歸夢想,回到具體的現實,也就是印度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方面,我認為還是得辯證看待。
一方面,印度的確在主要經濟體中具備很多優勢,也有很大的經濟發展潛力,比如龐大的人口、內需,以及印度政府這幾年通過經濟改革推動的經濟、產業上的刺激計劃,包括美國為了制衡中國,對印度在技術、基礎設施投資各方面給予的支持等等。這些方面印度有很多的潛力,還可以繼續挖掘。
但是如果具體到可持續性上,還是面臨著很多的困難。我認為印度實現2047年的發達國家夢可能不會是一個坦途。這是一個系統因素決定的問題,跟印度經濟的整體結構、狀態是否健康,國民的素質,以及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等方面都密切相關。
比如莫迪政府提了好多年的“印度制造”。制造業對印度來講非常重要,因為可以解決就業問題,提高印度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但是提了這麼多年,以及這次疫情引起的美國對華競爭,開始推動全球產業鏈重塑的契機,印度也為此推動了一些政策。
但是到目前來講,從數字上看,印度整個的產業刺激計劃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背後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這個產業政策是否最終轉化成實際的增長,與其背後勞動力的素質、基礎設施的水平等各個方面密切相關。所以系統來說,印度經濟增長是有潛力,但是能否實現可持續的高速增長,還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以印度整個的人口規模或市場規模來說,以後它超過德國、日本也並非不可能,但我認為在提高整個印度經濟發展水平上,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鳳凰大參考》:印度在2021年上半年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打擊,造成了極大損失,這也表現在了經濟數據上。然而,我們可以看到今年的經濟增長數據呈現一個過山車式的走向。為什麼印度經濟數據能如此之快得從疫情的打擊中恢復?
樓春豪:當時的疫情風暴的確對印度整個社會造成了嚴重的沖擊,經濟數據也是斷崖式下滑。但是目前來看,現在印度應該說實現了一個V型反彈,雖然對其可持續性仍然存疑,但目前的反彈還是很強勁。
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印度不再考慮疫情的影響,放開了之前被壓抑的一些在工業和服務業方面的潛能。另外在農業方面,印度農業近一兩年表現較好。主要作物產量都有所增加,今年的小麥限制出口問題也不是產量問題,而是基於國內抑制通脹和鄰國優先的外交政策因素。所以從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大產業來說印度經濟還是反彈得比較厲害。
另外,印度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關的產業刺激計劃,而且在美國的加持下,外資流入印度,印度政府也提供了一些優惠政策,數據上看比較好。
比如今年3月份,印度的GSP商品服務稅首次創下了歷史新高——1.4萬億盧比的大關,對外出口貿易也首次在今年3月份超過了400億美元,總體來說就是投資、消費和貿易這三駕馬車同步地得到了一定的反彈。
當然我們也要強調,經濟數據本身並不代表著經濟狀態的健康,所以雖然由於相關的刺激政策、此前經濟斷崖式的下降等因素疊加,形成了一個經濟反彈的數據。但如果透過現象看本質,印度經濟本身還存在著把增長率轉化成更均衡、更可持續的發展,這樣一個問題。
二、人口紅利可能變成人口負債,國民素質是關鍵
《鳳凰大參考》:人口紅利問題也是大家關註的一個對象。您認為印度的人口和其增長態勢對其經濟增長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樓春豪:前段時間大家也對印度的人口紅利問題議論紛紛,因為聯合國的相關報告預測,不久的將來印度人口要超過中國,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但其實現在印度國內對這個問題還是比較清醒的,印度很多學者也在討論。
印度的人口紅利一方面有客觀性,印度一些領導人也在提如何去發掘印度人口紅利,以及較多的年輕人口。但很多印度學者自己也在反思,印度的人口紅利會不會變成人口負債。
今年4月份,印度工商聯(CII)在一個報告裡就明確指出,如果印度無法有效地提高國民素質,無法有效解決就業問題,那麼印度所謂的人口紅利就會成為人口負債。因為如果無法產生大量的就業崗位,那麼年輕人口規模的增大不僅僅無法成為紅利,還會加劇貧富差距,加劇社會動蕩不安的因素。想想大量無業的年輕人口對於一個社會來講意味著什麼?我認為很大程度還是意味著一個動蕩因素。
另外其實換個角度來講,印度的人口紅利並沒有大家想象得那麼高。從現在的數據來看,印度的一個老齡化社會有可能會比大家預期的提前到來。現在談印度人口老齡化可能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從目前數據上來看確實是這樣,因為印度很多發達地區或者發達城市,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已經降2%左右了,低於2.1的更替水平。還有地區失衡的問題,越發達的地區,婦女的生育意願越低,老齡化來得越快。
所以根據這種人口結構背後的現象,以及教育、就業各方面存在的問題,我認為人口紅利應該辯證地看,人口紅利不僅僅是一個數量的問題,現在應該是質量的問題,是人口素質的問題,我們追求的不是簡單的人口紅利,而是要追求人才紅利。而在人才這方面,印度顯然無法實現。
《鳳凰大參考》:您剛才講到了很多鮮為人知的點。其實,印度也一直有其計劃生育的政策,並且在近年來多有措施出現,例如去年印度人口大省北方邦的“二孩”計劃。結合您剛才所說的,人口老齡化和年輕人口占比較高這個交織的情況,您認為印度在對待其人口增長方面的長期計劃是什麼樣的?
樓春豪:目前來看印度全國倒是沒有一個統一的長期規劃,但的確有一些針對年輕人提高素質、提高婦女就業率,以及相關技能培訓等政策。
具體到剛才提到的計劃生育的問題,我認為從歷史上來說,印度推動計劃生育其實引起了很大的反彈。背後的原因除了整個社會民風民俗等方面以外,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現在印度的人口問題不僅是人口問題,還是一個政治問題。
因為人口跟選舉相關,人口規模的變化意味著選票力量對比的變化,這就使本身的人口問題更加復雜了。比如你剛才說的北方邦,大家可以看到,它的執政黨印人黨和首席部長約吉的背景,是有很強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的,所以相關的政策並不是對整體人口的控制,而是針對一些其他特定宗教信仰的人采取政策。
我認為從長期來看,這其實並不利於印度自身的穩定和諧。所以我認為印度的計劃生育政策,其實很大程度是考慮了其中的政治因素。
三、國際格局“東升西降”,我國應持續改革,重視可持續發展
《鳳凰大參考》:我們也註意到自1991年印度開啟自由化改革之後,其經濟也一直保持在增長狀態。把眼光和時間點擴大到30多年的維度上來,印度的經濟增長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樓春豪:印度從1991年改革以來經濟表現比較好,從大的態勢來講,就是反映整個國際力量格局“東升西降”的變化。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很多新興力量的崛起以及整個國際局勢的變化,既是一個推動因素,也是一個結果,這是大的背景。
至於對我們的啟示,我認為可能還是要持續地推進改革。你剛才說了回顧30多年,那麼如果我們再用更長的視野,從印度獨立以來看它經濟增長的變化,就可以看到,印度經濟真正實現比較快速的增長,跟它最終采取市場經濟改革是密切相關的,它放棄了原來的那種封閉內向的發展政策,采取了相對開放的政策,並且實施了與之相配套的外交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所以這也是一個啟示,應該要持續推進深化改革。
除此之外,我認為也給我們一些警醒,就是印度經濟整個的表現來看就是“有增長,無發展”的情況。所以對我們自身的啟示就是,GDP增長本身當然很有意義,但不僅要追求高速的GDP增長,同時還要關註其他領域,比如教育、醫療、整個國家治理體系等方面的完善。我們要實現一種更加均衡、可持續的增長或者發展,我認為這個可能是更有意義的。
從印度目前來看,特別是這幾年莫迪上台以來大家經常在講,印度經濟增速這麼快,最受益的是誰?最受益的是阿達尼(Adani)和安巴尼(Ambani),就是跟莫迪關系不錯的兩大財團,那麼這是否是其他國家想要學習的結果?我想未必是。所以我們要設想一種高質量的,更均衡、更可持續的發展,不是簡單地去追求一個數字上的增長。
《鳳凰大參考》:雖然印度經濟的增長勢頭很快,但是在印度媒體的報道中,關於其人均GDP較低、高失業率、貧困水平、人類發展指數和全民醫保情況等指標不甚理想等方面也有所提及。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印度經濟增長中的這些隱患?未來中印在經濟上有什麼可以發展合作的方面?
樓春豪:印度的很多隱患,我認為既有它一些固有的問題,也有一些在發展或者是推動經濟改革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莫迪政府提出了宏偉的計劃,要在2047年成為發達經濟體,但結合我們上面所說的,這種字面上的發達經濟體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可能是值得印度政府去反思的。
對於我們來說,中印兩國是兩大人口規模超10億的經濟體,兩個國家在實現各自的民族復興以及推動各自經濟可持續、更均衡的發展方面,其實還有很多共同利益,也有很多經驗教訓需要交流。我認為我們可能不需要過多地談印度發展中可能會存在的問題,因為一個高速發展的經濟體,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我們更需要關註的是,中印如何去攜手進行經驗交流,來解決發展過程當中的問題。因為如果中印兩大經濟體都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話,對於全人類都會做出極大的貢獻。
長期關註出海,在急劇變化的競爭環境中,為大家提供一手資訊、鏈接頭部企業。點擊鏈接留下您的交流與合作訴求,我們將與您聯絡,同步最新行業動態和活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