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日,印度的執政黨印度人民黨(簡稱:भाजपा,BJP)在社交媒體上發表消息稱:
“莫迪政府的轉型性變革幫助印度實現了成為5萬億美元經濟體的目標!印度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展現了她統治下經濟增長的光輝典范!”
來源/Twitter BJP@BJP4India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的數據顯示,印度一季度修正後的名義GDP為8547億美元,超過英國同期的8160億美元。
據《新印度快報》(The New Indian Express),印度最近公佈了4月至6月季度的GDP數據顯示,印度4月至6月季度的名義GDP按6月盧比兌美元匯率計算,約為8230億美元,而英國同期名義GDP僅為7630億美元,遠低於印度。
那麼,印度人對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是什麼反應?這是印度官方第一次聲稱闖進世界經濟前五嗎?
印度民眾:心情很復雜
在印度發佈的新聞照片中,我們看到印度人笑著舉起莫迪的海報,慶賀著“趕超英國”的巨大成就。
而來自現場發佈的視頻中,卻總覺得哪裡不太對——
莫迪平靜,其他人也很平靜。來源/ times now
更出乎意料的是,這次印度人不僅沒有什麼“普天同慶”的舉動,甚至大多數人並不買賬。“印度經濟超過英國”消息傳來,人們的反應可謂千奇百怪——
“殘酷的事實是,在曼莫漢·辛格博士(Manmohan Singh,2004~2014年間擔任第13任印度總理)的時代,我們處於世界第三位。就是由於阿達尼·安巴尼(Adani Ambani,印度首富)走狗的經濟模式,歐洲經濟衰退和某些市場趨勢,我們現在跌了100多位,我們要重新上去。”
“是的,反腐敗黨成為印度最富有的政黨,一年賺480億還不止。”
“甚至日本都在我們上面……”
“事實是:這是因為英國衰落了而不是印度變強大了!”
印度民眾的態度耐人尋味。這次新聞評論中的印度網民沒有和往常一樣自信心爆棚,屬實是罕見。甚至,幾乎所有評論都對印度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消息並不感冒,一些人懷疑印度經濟數據的真實性,一些人覺得第五也不夠滿意,這隻是倒退後的小小進步,還有人借機抨擊印度的富豪與政府的腐敗。總的來說,評論裡較為冷靜客觀的聲音夾雜在抱怨中,群眾的不滿遠遠蓋過了慶賀的聲音。
印度民眾為何會是這種態度呢?
“狼來了”的世界第五
印度民眾不是第一次聽見世界第五的故事了。早在2016年,印度國內外就開始為印度經濟造勢,聲稱印度的GDP超過英國隻是時間問題。
福佈斯(Forbes)在2016年撰文認為,印度在過去25年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而英國卻屢屢遭遇困境,尤其是英國脫歐。根據未來的增長前景,印度的經濟一定會超過英國。
德國之聲2016年采訪印度經濟學家拉吉夫·比斯瓦斯(Rajiv Biswas),就即將到來的印度經濟騰飛的裡程碑事件和印度經濟的整體狀況進行了交談。拉吉夫認為,以美元名義GDP總量衡量,印度實際上即將在2017~2018年期間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而這一事件對印度來說將是一個非常具有象征意義的裡程碑,因為其經濟規模超過了前殖民宗主國的規模。但拉吉夫也承認,印度還是一個相對貧窮的國家,人均GDP仍不樂觀。
顯而易見,自2016年起印度國內外媒體就開始炒作印度經濟超越英國的新聞,對印度民眾來說,印度變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並沒有對人民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反而是最富的安巴尼等人聚斂了更多財富,窮人的境地沒有絲毫改善。而大肆宣傳此新聞的印度政府與媒體隻是為了吸引熱度,滿足執政黨的虛榮心而已,對普通民眾又有什麼幫助呢?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時,政府不僅抗疫失利,還沉迷於虛無縹緲的“世界第五”的稱號,實在是啼笑皆非。
歷史上的印度與英國經濟狀況
中世紀至今,印度經濟呈現了幾個清晰的階段:英國勢力介入前的莫臥兒帝國、英屬印度時期、印度獨立至蘇聯解體階段、自由經濟化階段。
莫臥兒帝國時代(1526~1858)是印度經濟的鼎盛時期,其經濟產出約占世界四分之一。莫臥兒帝國時期是印度歷史上最為集權的帝國,這個時期的土地改革促進了農業生產,紡織業尤為興盛,絲綢和棉紡織品大量出口到歐洲、亞洲市場,城市化水平相對較高,1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高於當時的歐洲城市人口比例。
印度著名古跡泰姬陵,是莫臥兒帝國時期的建築。來源/紀錄片《世界遺產:泰姬陵》截圖
18世紀早期,莫臥兒帝國逐漸被英帝國的東印度公司所掌控,印度開始衰落。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印度本土勢力武裝沖突不斷導致政治不穩定,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
19世紀後,東印度公司在印度逐步擴張和鞏固,帶來了稅收和農業政策的重大變化。一方面,這種變化傾向於促進以貿易為重點的農業商業化,導致糧食作物減產,農民大規模貧困化,並在短期內導致了無數次饑荒。英國的經濟政策使他們壟斷了印度的巨大市場和棉花資源,棉花從印度免稅進口到英國工廠,制造的紡織品再返銷至印度市場。19世紀,英國取代印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制造國。印度由此淪為英國廉價的原料產地與商品傾銷地。
另一方面,英國殖民統治在印度創造了穩定的環境,建造了一個現代化的鐵路運輸系統,建立了現代法律體系,以及促進了出口經濟作物和工業原料的種植的大規模灌溉系統,特別是黃麻、棉花、甘蔗、咖啡、橡膠和茶葉等。總的來看,從18世紀英國的工業革命至1947年印度獨立,英國經濟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印度。
英國軍隊進入印度。來源/紀錄片《帝國誕生:東印度公司》
1947~1991年,印度經濟陷入相對停滯期,與英國的經濟增長率大致相同。1947年印度獨立,政府采取“國家主導市場”的經濟政策,積極奉行進口替代戰略,通過工業許可證制度、信貸控制、價格政策等限制私人部門發展,一些研究認為正是這種“半管制經濟”導致了經濟發展的緩慢和不均衡。
20世紀80年代,印度的GDP年均增長率隻有3.5%左右,被戲稱為“印度式經濟增長率”。拉吉夫·甘地試圖放寬對私人部門的限制,解除對大企業的信貸配額限制,並通過稅收減免等方式鼓勵其投資。這番嘗試雖然提高了經濟增長率,卻同時帶來通貨膨脹、財政赤字擴大和外匯短缺等問題。
20世紀90年代,世界格局發生巨大轉變,印度的主要貿易夥伴蘇聯解體,兩伊戰爭引發油價飆升。種種因素下,印度出現了重大國際收支危機。1991年7月,總理納拉辛哈·拉奧為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援助,正式展開經濟自由化改革。這項改革放松了對工業、外貿和金融部門的管制,大幅降低關稅,放寬外匯管制。自此,印度開始向自由市場經濟邁進,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大幅減少,金融自由化程度不斷提高,經濟進入快速增長時期。
通過對比印度與英國的經濟狀況,許多觀察者認為,印度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福佈斯總結:
印度開始登上全球權力舞台,成為其中的重要一分子。印度與西方之間權力動態發生重大變化,尤其體現在印度與英國達成的貿易協議越來越有利於印度。
然而,也有批評者認為,印度如今的經濟狀態仍然不容樂觀。印度總理莫迪上任以來,開展了智慧城市項目與促進工業發展的“印度制造”政策,但去貨幣化計劃卻是一場徹底的慘敗。隨著全國86%的紙幣被突然取消,經濟幾乎陷入停頓。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全球經濟飽受沖擊,印度也沒能置身事外。
印度與英國的現階段經濟結構對比
印度與英國的經濟產業結構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巨大差異。
農業方面,印度的農業部門是其約58%人口的主要生計來源。印度擁有世界第二大可耕地資源,是世界最大的養殖蝦生產商和出口商、第二大魚類生產國。棉花和蔗糖是印度最大的農業產業。
農業對英國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已下降到不足1%。英國的農業符合高效集約化、機械化的歐洲農業標準,隻用1%的勞動力就能生產全國所需的60%的農產品,農業勞動生產率、單位面積產量都達到較高水平。對比可知,印度的農業仍有待發展,效率亟待提高。
工業方面,截至2013年,印度工業占GDP的26%,雇用了22%的勞動力。1991年經濟改革後,印度私營部門面臨著日益激烈的國內外競爭,試圖通過壓縮成本、改進管理、依靠廉價勞動力和新技術來應對變化。當然,這也導致了就業機會的減少。
英國是全球現代工業革命的搖籃,曾是世界上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國推行“去工業化”戰略,將棉紡、煤炭、鋼鐵和造船等傳統產業轉移到生產成本相對低廉的國家,英國的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
服務業方面,印度服務業相對較發達,服務業在印度GDP中所占的份額最大,從1950年的15%上升到2012年的57%。這一數值遠高於工業在GDP中占比數值,在新興經濟體中較為罕見。印度擁有豐富的人才資源、良好的英語基礎、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使其成為全球最大的服務外包中心。印度是全球軟件外包的第一接包市場,占全球服務外包市場的一半以上。
與印度相同,服務業也是英國經濟主要部分,尤其是金融業與旅遊業。工業革命至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倫敦一直是世界金融中心。金融業是英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倫敦證券交易所是全球國際化水平最高的證券交易所。英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領先世界,是世界第二大電視節目出口地。
因此,印度在經濟結構優化上還有許多事情要做,這對經濟的良性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
英國與印度的經濟比賽還在繼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英國與印度的經濟情況預測如下——
黑線:當前價格的英國經濟;粉線:英國經濟預測;藍色:印度經濟;黃線:印度經濟預測。來源/彭博社
本周,彭博社(Bloomberg)特地就英印經濟局勢撰文,標題極為醒目——英國落後印度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文章開頭重點標註了以下兩句話:
執政的保守黨選舉新首相,英國地位下降。
生活成本沖擊英國,而印度經濟飆升。
該文認為,英國落後印度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這一事實對倫敦造成了進一步打擊。隨著保守黨首相由鮑裡斯·約翰遜更換為前外交大臣利茲·特拉斯,她將接管一個面臨40年來最快通脹的英國,英國央行甚至表示英國的衰退風險將持續到2024年。對於英國來說,國內焦頭爛額的經濟狀況十分棘手,而印度已經後發制人超過英國,使英國本就衰落的國際地位雪上加霜。
相比之下,印度經濟今年預計將增長7%以上。印度股市本季度出現了世界級反彈,其權重上升至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第二位,僅次於中國。
但是,英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印度與其在經濟上的爭鬥還遠遠沒有結束。
長期關註出海,在急劇變化的競爭環境中,為大家提供一手資訊、鏈接頭部企業。點擊鏈接留下您的交流與合作訴求,我們將與您聯絡,同步最新行業動態和活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