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不希望商家使用亞馬遜的Buy with Prime處理訂單。
Marketplace Pulse網站近日貼出了Shopify給商家的信息:“你的店面有一個違反Shopify服務條款的代碼片段。這一腳本使Shopify無法保護您的商店免受訂單欺詐、客戶數據竊取的侵害,並可能導致客戶被收取錯誤的費用。”
Buy with Prime的HTML代碼可以被添加到產品模板中,Shopify在商家保存編輯後的模版時給出這段類似警告的信息,商家可以繼續,但必須明確Shopify對後果不承擔責任。
圖源:Marketplace Pulse
Buy with Prime由亞馬遜於今年4月推出,使用該服務,Prime會員可以在其他電商網站購物,使用亞馬遜賬戶結賬,亞馬遜同時將接手訂單履約的部分。
根據Shopify的服務條款規定,訂單處理和結賬應當在Shopify上進行,而這兩條是使用Buy with Prime可能違反的條款。亞馬遜意圖通過Buy with Prime打開在線商店市場,對此,Shopify不會坐以待斃。
Buy with Prime,亞馬遜的DTC野心
推出Buy with Prime,亞馬遜意在服務在線商店。對於采用獨立站模式的品牌,它們脫離電商平台的後端支持,在很多環節需要與服務商對接。履約、營銷一向是亞馬遜電商的長處,Buy with Prime是亞馬遜切入獨立站生態的嘗試,這項服務重訂單支付、履約的環節,同時兼顧營銷和用戶增長。
將現有Prime會員轉化為獨立站顧客是Buy with Prime的一大優勢,它讓亞馬遜Prime會員更便捷、快速地從在線商店下單購物。
點擊“Buy with Prime”,用戶登錄亞馬遜賬戶結賬,頁面會預先填充付款和物流信息。下單後,用戶將收到一封訂單確認電子郵件以及一封發貨確認電子郵件,後者將提供訂單物流追蹤鏈接。
Buy with Prime,圖源:亞馬遜
此外,Buy with Prime推出營銷解決方案,商家可以與授權代理商合作在其他渠道投放展示廣告,在整個網絡對亞馬遜受眾進行再營銷,以此擴大引流效果。亞馬遜還試圖讓Buy with Prime標志和送貨承諾成為在線商店的營銷要素,商家在社媒賬戶、廣告素材等營銷物料中可以突出展示Buy with Prime標志,以換取用戶的信任與好感。
目前Buy with Prime仍處於邀請制,有意向的商家可以與亞馬遜聯系。據Marketplace Pulse報道,從今年6月開始Shopify商家開始測試使用Buy with Prime服務。他們不必征求Shopify的許可,采用HTML代碼的形式使得Buy with Prime可被添加到任何一家在線商店。
因為必須由亞馬遜來處理訂單履約,因此Buy with Prime被認為更適合拓展新渠道的亞馬遜FBA賣家。毋庸置疑的是,亞馬遜的野心不止於服務FBA賣家。使用Buy with Prime服務的在線商店更多,消費者對Buy with Prime的認可度會隨之提升,當這項服務的規模足夠大,Buy with Prime就可以被復用到更多電商場景中。
Shopify想把履約和支付攥在手中
發展至今,Shopify與DTC品牌一直保持強關聯。Shopify有四萬多個合作夥伴、應用商店中有超過8000個應用,Shopify構建起完善的在線商店生態。履約是亞馬遜的強項,Shopify近些年也在加快補足履約方面的短板,以爭取在與亞馬遜的競爭中不落下風。
自2019年開始,Shopify著手於搭建一個第三方履約中心網絡,但後來這一規劃的重點變為建立一個以更大的、戰略性的樞紐倉庫為特色的履約網絡。Shopify為此計劃在2023年和2024年在美國重點樞紐建立倉儲中心。
今年5月Shopify收購Deliverr,以獲得更大、更靈活的倉儲服務能力。後者在美國有數十個倉庫、5個分揀中心和12家承運商,提供全美一日達和兩日達配送服務。沃爾瑪、eBay、Shopify、Wish等平台可以直接接入Deliverr。針對亞馬遜賣家,Deliverr同時提供FBA Forwarding服務。國際物流方面,Deliverr支持送貨到220多個國家/地區。
由Shopify或Shopify合作夥伴履約是這家加拿大電商公司不希望商家使用Buy with Prime一個原因,支付則是另一個原因。
Shop截圖,圖源:zhifang
與綜合性電商平台相比,在線商店和背後的DTC品牌更難被消費者發現和認知,Shopify推出的移動應用Shop嘗試解決這一問題。下載Shop之後,用戶不必離開應用即可發現和瀏覽Shopify商店,並下單購買。
使用Shop購物的用戶需設置好Shop Pay,以備支付之需。在訂單追蹤頁面不僅顯示Shop的訂單,也可以綁定,自動導入Gmail和Outlook郵箱的訂單、亞馬遜賬號的訂單。從這一點來看,Shop的訂單追蹤有些像菜鳥為C端消費者提供的服務。
同樣出身北美,Shopify和亞馬遜的競爭不再是DTC模式與電商平台模式的鬥爭。亞馬遜的Buy with Prime和Shopify的Shop都表明當電商業務發展到一定規模,服務更多類型的商家是持續增長的必經之路。
今年第二季度,Shopify的總營收為13億美元,運營虧損1.9億美元,凈虧損12億美元。商家解決方案是Shopify的運營收入的最大來源,疫情影響降低、消費回歸線下是Shopify在擴張後虧損的原因之一。財報不夠好看、依賴商家的Shopify自然不會允許亞馬遜在自己搭建起的生態輕易分走一杯羹,對待Buy with Prime,其他依靠建站服務起家的電商公司也可能采取相似態度。
長期關註出海,在急劇變化的競爭環境中,為大家提供一手資訊、鏈接頭部企業。點擊鏈接留下您的交流與合作訴求,我們將與您聯絡,同步最新行業動態和活動信息。